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在线阅览 >> 2025年第3期 >> 正文

“跳巴当”与“莎姆春”

——洮河流域各民族共传的非遗

文 / 图 李正元

  甘肃省岷县中寨镇和卓尼县藏巴哇镇仅一山之隔。2023年8月,我在中寨镇古庄村调研当归种植。其间,该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当舞”传承人杨勇开车带我翻越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山进入藏巴哇镇,再经牛心崖到达洮河流域的九甸峡。时值盛夏,满目绿色,高原上错落有致的农牧风景令我兴奋不已。进入卓尼县境,山底靠近河谷溪流处是金灿灿的青稞,山腰全是长势茂盛的当归、黄芪和党参等中药材,山坡上遍是觅食的牛羊,高山之顶则隐约显现出村民所祭拜的山神、龙神等神灵的物质形象。这是洮河流域农牧交错地带典型的生态生计景观,也是当地汉族、藏族、土族等共同栖居的家园。“巴当舞”“湫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这样的人文生态环境中孕育而生,成为洮河流域各民族共同传承的优秀文化。

  洮河是黄河上游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青海,从西向东流经甘肃省碌曲县、卓尼县和岷县。到了岷县,洮河转向北流,经临潭、临洮等县,最终在永靖县刘家峡水库汇入黄河。洮河流域的卓尼、岷县和临潭三县交界之地是典型的多民族共生杂居之地,也是“湫神”“巴当舞”等非遗习俗的主要流行地。中寨镇居民以汉族为主,藏巴哇镇则以藏族居住村寨为主,也有汉藏杂居村寨。中寨镇的汉语方言将“巴当舞”称为“跳巴当”,藏巴哇镇的藏语称“巴当舞”为“莎姆春”。“莎姆”意为“大场地”,“春”意为“跳”。实际上,二者是两地对春节期间同一习俗的不同表述,岷县的“跳巴当”深受卓尼县“莎姆春”的影响。2024年春节期间,我在藏巴哇镇达吾道村了解到:附近村寨有位擅长“莎姆春”的老人9月以后便到岷县村寨传授相关的唱词和动作,直到过春节前才回村,曾持续多年。杨勇家保留的唱词文本内容也显示当地人曾用汉语方言转译藏语词汇,说明“跳巴当”的唱词文本受藏巴哇镇“莎姆春”的影响。

  卓尼县的村寨流传着一则传说。很久以前,卓尼县、岷县接壤的这些地区连遭大旱,庄稼颗粒未收,牧场牛羊尸横遍野。藏族民众烧香煨桑、敲锣打鼓祭祀白马山神和凤凰山神,祈求天降甘露,拯救苍生。这时,山中悠然传来一阵鼓乐同声的喜乐,有人默记了曲调和鼓点,并制作了一种双面牛皮鼓(即“巴郎鼓”,也可用鹿皮或羊皮制作),鼓面宽一尺半,柄长一尺,两边各垂吊着打结的牛皮绳索,摇动时发出低沉悠悠的响声。当晚,人们在村子中心的煨桑场上点燃柏香,燃起熊熊篝火,伴随鼓的节奏即兴跳唱起来,用歌舞表达祈求天降甘露的心声。在通天篝火中,甘露突降,万物复苏,生灵喜乐。从此,每年的农历正月,藏巴哇镇的巴都村、柏林村和石达滩村,洮砚镇的加麻沟村、路巴村和坑扎村都要跳“巴郎鼓舞”,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跳巴当”是岷县村民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其准备工作从农历的腊月就开始了,正式活动时间一般为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七日。完整的“跳巴当”涉及民间组织、唱词文本和仪式环节,需全村参与,费用由每个家庭分担。“跳巴当”最主要的道具就是“巴郎鼓”,人们一边摇皮鼓一边唱,脚步则随着唱曲和皮鼓节奏而变化,包含“祭神”“立秋千”“安场”“行脚步”“攒山神”“打阿加”“扯节勒”“送行”和“谢将”等环节。春节之外的其他时间不能“跳巴当”,平时敲打皮鼓会惊动山神,村落一年都不吉利。

  卓尼县的“莎姆春”和岷县的“跳巴当”,其唱词文本与仪式活动呈现出丰富的人群交往、文化交流和国家认同的细节。“莎姆春”的《饭曲》里唱道:“老大在高寒地带种青稞,老二在温带山坡种麦豆,老三在河谷平川种麦豆”,将老大、老二和老三视作生活在当地的三个不同民族,分别代表藏族、土族和汉族,这是对各民族亲近关系的亲属隐喻。唱词中还提到麦子不能在阴山或阳山播种,更不能在高处或低处播种,只能“在阴山和阳山的中间成熟,麦子播种在高处会受到寒冷,麦子播种在低处会遭受酷暑”这样的生产知识。此外,“莎姆春”的《茶曲》里包含着产业种植、加工和运输的整个过程,也提到茶叶从成都等地运送到当地,体现了人们对内地和边地经济交流的认识。

  在村落相互拜年的仪式环节中,“跳巴当”的唱词文本包含着大量主客村的互赞、自谦,以及联络感情的内容。主人家说自家没柴、没茶、没酒,没有招待好远道而来的客人。客村舞者“春巴”回应:“亲戚像甜草根一样。”唱词中反复用各种比喻强调彼此是亲戚,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人:“你我都是先人的后代,你我是一个裤筒倒下的一样,你我是一个娘老子养的,你我一个树上的枝枝,一个身上的肉,指甲连肉的亲房。”同时,唱词中提到“巴当”是当地各民族共传的习俗,“不看人面看佛面,(‘巴当’)是番子的声气和汉人的声气,山也走来川也走来,从中央走来的春巴,端(专)走这儿跳来了,转这贺喜来了”,体现了亲属、村落和人群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情感沟通。

  “莎姆春”和“跳巴当”都吸收了国家主流文化知识,体现了地方与国家文化的联结。“莎姆春”将国家主流文化、藏传佛教融合在一起,“跳巴当”则融合了官方正统文化。岷县“业力总督山神”牌位上有“敕封”二字,传说山神原型为明朝大将曹良臣。“跳巴当”还设了“白马总督”的牌位,其原型为三国时蜀国大将庞统,官方赐予封号为“汉室佑凤”。在以岷县二郎山为中心的“十八路湫神”习俗中,“白马总督”庞统占据了重要地位。

  洮河流域的 “跳巴当”和“莎姆春”在农牧交错和多民族共生的人文生态中形成、传播和演变,蕴含了当地各族人民对自然和人文世界的认识与理解,呈现出一种跨家庭、跨村落、跨乡镇、跨县域和跨民族的文明秩序。

洮河九甸峡.jpg
九甸峡

山谷中的村寨.jpg
山谷中的村寨

山中牦牛.jpg
山中牦牛

迎湫神.jpg
迎“湫神”

卓尼的沙姆春.jpg
卓尼县的“莎姆春”

岷县的跳巴当.jpg
岷县的“跳巴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