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在线阅览 >> 2021年第1期 >> 正文

美田阳光

文 / 鞠 熙 图 / 刘跃明

  美田阳光农场位于北京市大孙各庄镇东尹家府村,是一所“新农人”回家种田的生态农场。农场的创始人与负责人刘跃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从小热爱植物与植物学。在随笔集《我有一个农场》中她写道:北京城里朝九晚五的职场生活与钢筋水泥的环境令她身心俱疲,有一天回到乡村,“看满天繁星,生命仿佛立即回到原点,人生的一切苦楚都烟消云散”。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天赋、能力与神奇”,于是决定辞职回家种田。从2010年开始,刘跃明动员父母和叔叔,将家族自留地和承包地集中起来,在刘家世代生活的地方成立了美田阳光农场。原本在城市工作的刘家年轻一代陆续回乡,农场规模扩大,又承包了村集体的部分土地。如今,刘氏兄弟两家仍然合爨共食,族内十余人以农场为生,相熟的村民常年在农场帮忙,农忙时临时雇请的同村村民常有几十人。

  美田农场现有面积158亩,其中日光温室21栋,春秋棚28栋,冷冻库1座,保鲜库2座。为了保持生态多样性,农场坚持作物轮作和种养结合,常年种植80余种各类蔬菜,日均供应20—30种,蔬菜之外也种植和加工少量粮食作物与水果。10年来拒绝农药化肥、除草剂与添加剂的田间地头长满了野草,各种野菜既可以出售,也任由村民采挖。刘跃明从村民那里学到很多野菜知识:灰灰菜要搭配玉米面,车前草煮水治感冒,野生的苦麻菜去火最好,她分享给客户们,还常常附赠一把春天的野花、夏天的艾草。农场里特意种植鲜花来吸引昆虫,也散养土鸡吃虫、散养大鹅锄草,还有悠然自得的猫、狗和各种小兽小鸟,为农场带来无限活力。刘跃明认为:“生态农业的本质是修复环境,而不是生产食物。我们吃的是与天地自然昆虫细菌的共生,而不仅仅是蔬菜”。多样性的农场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自然体验,客户们在购买生态食物的同时,也常常享受到农场聚餐、采摘和亲近大地的乐趣。

  但是,多样化种植一定会带来劳动碎片化与效率降低。效率优先的常规农业为了节省人力,采用大规模单一作物和机械化种植的方式,这导致了土壤肥力下降与病虫害高发,为此只能通过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来保证产出。生态农场强调多样化种植,拒绝农药化肥,人力投入不可避免,成本必然居高不下,这也是传统小农经济所面临的困境。但刘跃明相信,家庭农场难以与规模化农业竞争,是因为科技投入不够充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懂科学、会技术的“新农人”,才是家庭农场的灵魂。美田农场的“新农人”除了返乡知识青年之外,还有不断吸收新知识的“老农民”和经过培训上岗的“小农民”。在当下农业技术投入倾向大企业的情况下,小规模的家庭农场特别需要不断自我学习和保持创新。为此,刘跃明不仅自己坚持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也在农场内举办各种培训与会议,始终活跃在农科下乡的实践前线,保持与国内国际各研究机构的密切合作。

  除了成本高企之外,家庭农场的另一难题是销售的不确定性。由于产量低、品种多、出品不稳定,家庭农场难以打通规模化销售渠道。在这方面,互联网带来了转机。利用微博、微信,刘跃明在最初创业阶段聚集了一帮信赖她的朋友,依靠这个“朋友圈”,她建立起会员预付制的销售制度——会员预交年费,农场统一种植。会员在选菜系统中下单,农场安排配送到家。依靠互联网生态中的自媒体、微商网店、全冷链速运与媒体平台,美田农场如今也建立起零售业和面向高端餐饮的大单业务模块。

  下一步,刘跃明希望能和家乡一起共同成长。顺义区曾经是北京的农业基地,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支书带领大家种西瓜、种苹果的场景仍然是刘跃明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如今,在生机盎然的美田农场外,良田土地荒废不少,几百年来集体修建并维持的水渠湮没无迹。农场除了提供工作机会外还能做什么?这也许是我们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美田园区照2_爱奇艺.jpg
农场大门与标志

00胡萝卜9_爱奇艺.jpg
两代“新农人”

出版书籍_爱奇艺.jpg
《我有一个农场》

新-美田阳光农场_爱奇艺.jpg
葵花不仅吸引昆虫,瓜子也可炒制或榨油

美田园区_爱奇艺.jpg
农场外景

果实_爱奇艺.jpg
日光温室内景

微信图片_20210108125522_爱奇艺.jpg
花果与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