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在线阅览 >> 2019年第3期 >> 正文

尚村竹蓬乡堂项目的探索与反思

文 / 宋晔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尚村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家朋乡,是如今皖南罕见的“十姓九祠”千年古村,获评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文化底蕴深厚。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古村受到了严重冲击。村庄的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较低,人口外流严重,“老龄化”现象严重。尚村共有280户家庭,户籍人口750人,实际常住人口却仅100人,发展动力不足。传统民居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面临损毁、老化与被遗弃的境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政府委托,尝试以陪伴的方式,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契合地方民情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此,中规院联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学科的建设团队,涵盖社会学、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及技术、环境生态等多个领域。尚村高家老屋废弃遗址的再利用工程,则成为前期的启动项目。

  乡村建设和复兴是当下的热点话题。在长期扎根可持续领域的学术背景下,我们尊重乡村多样化的特质,理解其面临的不同问题,但也希望能在特殊的个案里,尝试探索、解答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问题。

一、废弃的老宅如何在现代乡村生活中重新发挥作用?

  项目的改造对象是尚村前街的高家老屋。因年久失修,老屋主体已坍塌,院内满是残砖剩瓦,仅剩外墙颓垣。策划的目标是尝试在短时间内,将废弃院落改造再利用,成为村民自用和接纳古村游客的厅堂。调研期间的在地生活,让我们体会到村民邻里关系融洽,经常串门小聚,但村里的老宅院却相对封闭,缺少日常使用的公共场所。调研后的反思是:比起功能单一的封闭建筑,村民可能更需要一个可供多样化使用的开放场所。故改造的目标从建筑单体的修复转移到公共场所的营造。在与村民协商确认后,我们将老屋围墙局部打开,将原本封在围墙内的私宅院落变为村里人可穿行停留的公共节点,将原本局促的村路,疏通成共享的广场。

  绩溪盛产毛竹,为了在短期内完成建造,我们选择了竹子作为主体材料。在设计中,为减少对老宅场地的干扰,我们借助6把单元组合搭建的竹伞,覆盖老宅院落,搭起一处适应多功能活动的公共空间,既供村民自用,又能兼作旅游配套,当茶餐厅来运营。在日常的餐饮运营以外,每逢民间节日活动(如油菜花节、荷花节、晒秋、春节期间的飚灯会),竹篷乡堂都会成为村民聚会、社团议事,乡宴,放电影等多种活动举办的场所。此外,村民也利用竹篷乡堂积极承接社会文化活动,联合承办各类学术研讨会、摄影展、艺术节、科普讲堂等活动。

二、传统手艺的工匠,村里留守劳动力,与当代工业化的建造工艺如何协同发挥各自的优势?

  乡建项目的一个共性话题:是利用传统的手工建造?还是现代的工业化建造?现代的工业化建造方式提供的是可控的工程效率和可以量化的建造品质,却缺乏来自地域的辨识性。传统的工匠营造,有美学上的魅力,对远离城市的乡村也更日常和容易,但其进度、品质都难以把控。

  在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常住的村民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很多人年轻时在城里当过木匠、泥瓦匠。这些人熟悉传统营造手艺,是可以组织起来,发挥专长为项目出力的。因此,在项目初期,设计团队就与村民协商,先清理高家老屋的场地,由经验丰富的匠人带领,精准的从老屋的废墟中挑拣出能再用的老砖、青瓦、石头、木料等,作为土建备料。

  改造方案确定后,项目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竹伞建构的耐久性、安全性和功能相关,完全交给对竹材的防腐防蛀处理工艺成熟,结构搭建经验丰富的竹构厂家;而另一部分,如场地清理,材料搜集,再如空斗泥墙的加固、马头墙的砌筑、毛石墙的砌筑等传统营造工艺,则交给村里的工匠团队完成。在此过程中,本地砖瓦老师傅发挥了传统手艺:砌出的马头墙,简直和老宅的墙头一样,功法熟练令人惊叹。在本地的施工队里,总计有19位村民,约占村子常住人口的20%。除了工长30岁以外,其余全是老人,平均年龄61岁。

  专业厂家和村民工匠分工合作的方式,让他们有机会互相学习,甚至激发更多的创意。建筑师的驻场和施工全过程的深度介入,与工匠共同对传统技法的优化和改进,让传统工艺呈现出新的价值。

三、村民如何在建设过程和后期运营中共同受益?

  尚村自明清开始逐渐形成良好的乡村自治管理体系,并延续至今。村落有民间自治组织“旅外人士协会”和“积谷会”。2017年4月,中规院联合团队开始绩溪县尚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6月尚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理事会成立,理事会核心成员为村内十姓中德高望重的长者、自然村小组长等。8月,尚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经济合作社成立。经济合作社是村民共同出资,共同经营的经济实体,也是未来村落旅游发展的主要推动者。经济合作社强调公众的参与性,最大范围吸引村民进入合作社。关乎村落发展的重大决策均由合作社管理委员会共同协商决策。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村理事会会长、村委干部、“旅外人士协会”和“积谷会”骨干、合作社社长、对口扶贫干部、规划师、社会学系学者等。村民主人翁意识的建立,让他们成为实践者,也是实践成果的享用者,而不再是旁观者。

  在竹篷乡堂实践中,村民可以怎么参与?其一是前一阶段的建设工作。其二是后续的建筑维护、运营、及活动的参与策划与执行。比如,尚村举办月光豆腐宴,擅长厨艺的参与菜品的策划与制作,普通村民布置美化会场,有餐饮管理经验的负责服务和运营……大家齐心协力、各司其职,也共同受益。

  尚村竹篷乡堂作为一个景观性节点项目,是个开始,我们未来展开的研究还将回落到提升当地农宅的性能上。希望借此,让留在村里的老人能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让走出村外的年轻人能看到家乡与现代生活逐步的接轨。

f2-傍晚远景_看图王.jpg
傍晚远景(图 / 夏至)

f2-村民参与_看图王.jpg
村民参与 (图 / SUP素朴建筑工作室)

f2-建造过程_看图王.jpg
本土材料搜集与传统建造工艺(图 / SUP素朴建筑工作室)

f2-小聚_看图王.jpg
小聚(图 / 夏至)